2007年12月24日,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编制的《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正式揭晓,报告公布了“2007(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入选名单,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5名学者入选。报告公布的入选学者工作单位、研究领域和毕业院校等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入选“杰出社会科学家”的学者人数最多,位居全国首位;北京大学教师和校友入选“杰出社会科学家”的人数最多位居全国高校首位,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紧随其后,位居高校第二和第三名;法学学科“杰出社会科学家”人数最多,教育学学科最少。
尽快设立“文科院士”和“国家级社科奖励”制度,充分肯定人文社会科学家的贡献与价值
《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等联合完成,是我国首个针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学者展开的调查研究报告。报告呼吁国家及社会各界应尽早遏制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现象,尽快设立“文科院士”和“国家级社会科学奖励”制度,以真正体现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价值的肯定和重视。
中国校友会网总编赵德国认为,开展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遴选的目的与意义在于增进全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意义的全面客观认识,进一步遏制和最终消除我国目前大学评价、学科评价等评估当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现象,营造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以充分肯定人文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贡献和历史作用。“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遴选”工作以后将每年进行一次。
目前中国大学排行榜均“重理轻文”,遴选结果已引入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
课题组学术负责人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表示,目前在我国对自然科学重视程度远超过人文社会科学,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现象。如在大学评价领域,国内众多大学排行榜大都设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指标,但却没有“文科院士”评价指标,致使我国现有的大学排行榜全部缺少反映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师资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指标。
蔡言厚教授指出,开展“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遴选与评价工作,并将结果引入大学排行榜,将有助于逐步消除大学评价当中“重理轻文”问题,充分发挥大学评价工作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工作的引导与激励作用。为此我们已在即将公布的“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中增加“杰出社会科学家”等指标,并给予与“两院院士”相关指标相同的权重,逐步遏制大学排行榜中“重理轻文”的问题,以便提升我国大学评价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这将使具有人文社会科学优势的大学在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中的名次得以提升,而处于劣势的大学的名次会所下降。
四大原则构建“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遴选评价体系”
评价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是否杰出的唯一标准是其是否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高质量科研成果和卓越的学术成就。蔡言厚教授指出,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在内部充分讨论、外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了由成果评价、政府评价、社会评价和同行评价等四大原则构成的遴选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选取上采用“金字塔”原理和“新闻洞”理论,尽量筛选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指标集,以尽量确保最终遴选出的“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具有较高认同度和广泛代表性。
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遴选评价标准
序号 |
遴选指标名称 |
遴选标准 |
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以上第一完成人 |
2 |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一等奖以上第一完成人 |
3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
委员(人文社科领域) |
4 |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
委员 |
5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
学部委员、荣誉委员 |
6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特聘教授(人文社科领域) |
蔡言厚教授表示,课题组还依据研究成果发布了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排行榜(按工作单位)和2007中国高校杰出社会科学家校友排行榜。
中国社科院高居杰出社会科学家排行榜首位,北京大学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名
此次报告共遴选出505名“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从工作单位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数最多有157人,位居“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排行榜”首位,北京大学有51人位居第二,中国人民大学有33人居第三,复旦大学25人居第四,北京师范大学21人居第五,武汉大学有20人居第六,华东师范大学有13人居第七,南京大学有12人居第八,吉林大学和中山大学各11人并列第九。
从入选学者的工作单位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一些传统的偏重人文社会科学的高校及机构,在人数上占明显优势,而一些传统的偏重理工科的高校,拥有人数相对较少。结合以往我们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除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可以称得上综合性大学之外,其他大学,包括一些“211工程”及“985工程”大学还是属于多科性大学或单科性大学。开展杰出社会科学家的评价研究工作,也是从一个方面引导部分向着综合性大学发展的高等院校应该更加注重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文理交融,才有可能比翼齐飞。
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排行榜(前20)
名次 |
单位名称 |
所在地区 |
人数 |
1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北京 |
157 |
2 |
北京大学 |
北京 |
51 |
3 |
中国人民大学 |
北京 |
33 |
4 |
复旦大学 |
上海 |
25 |
5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 |
21 |
6 |
武汉大学 |
湖北 |
20 |
7 |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 |
13 |
8 |
南京大学 |
江苏 |
12 |
9 |
吉林大学 |
吉林 |
11 |
中山大学 |
广东 |
11 |
11 |
南开大学 |
天津 |
10 |
12 |
厦门大学 |
福建 |
10 |
13 |
清华大学 |
北京 |
9 |
14 |
四川大学 |
四川 |
6 |
浙江大学 |
浙江 |
6 |
中央民族大学 |
北京 |
6 |
17 |
华中师范大学 |
湖北 |
5 |
内蒙古大学 |
内蒙古 |
5 |
山东大学 |
山东 |
5 |
20 |
东北师范大学 |
吉林 |
4 |
北京大学高居中国高校杰出社会科学家校友排行榜榜首,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紧追其后
报告显示,从杰出社会科学家的毕业院校分布来看(仅统计1952年以后),北京大学毕业人数最多有78人,位居“2007中国高校杰出社会科学家校友排行榜”第一名,中国人民大学有61人位居第二,复旦大学有37人位居第三,吉林大学有18人位居第四,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各16人并列第五,北京师范大学有15人居第七,华东师范大学有12人居第八,南开大学有11人位居第九,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各8人并列第十。
蔡言厚教授指出,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综合性大学培养了大部分的杰出社会科学家,理工科大学包括知名理工类大学培养的杰出社会科学家人数相对较少。此外,一些具有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的单科性大学也培养出了一定数量杰出社会科学家。这充分说明:一方面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需要较长的历史积淀,杰出社会科学家的涌现需要有较浓厚的学术氛围,综合性大学在培育杰出社会科学家方面具有更大优势;另一方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中,综合性大学固然有其优势,但是单科性大学也有一席之地,因此,引导各大学建构自身的特色在当代高等教育发展中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2007中国高校杰出社会科学家校友排行榜(前20)
名次 |
学校名称 |
所在地区 |
人数 |
1 |
北京大学 |
北京 |
78 |
2 |
中国人民大学 |
北京 |
61 |
3 |
复旦大学 |
上海 |
37 |
4 |
吉林大学 |
吉林 |
18 |
5
|
武汉大学 |
湖北 |
16 |
南京大学 |
江苏 |
16 |
7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 |
15 |
8 |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 |
12 |
9 |
南开大学 |
天津 |
11 |
10
|
中山大学 |
广东 |
8 |
厦门大学 |
福建 |
8 |
12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湖北 |
7 |
四川大学 |
四川 |
7 |
南京师范大学 |
江苏 |
7 |
15 |
清华大学 |
北京 |
5 |
山东大学 |
山东 |
5 |
浙江大学 |
浙江 |
5 |
18 |
华中师范大学 |
湖北 |
4 |
安徽大学 |
安徽 |
4 |
20 |
西安交通大学 |
陕西 |
3 |
东北财经大学 |
辽宁 |
3 |
中央民族大学 |
北京 |
3 |
法学学科人数最多,教育学学科人数最少
从杰出社会科学家所在学科门类分布来看,法学学科人数最多,教育学学科人数最少,其中文学、历史学、经济学人数较多,哲学居中,管理学人数较少。从一级学科分布来看,历史学人数最多,农林经济管理人数最少。
蔡言厚教授指出,各学科之间数量差距如此之大,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一般而言,历史较长、定量化程度较高、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产生杰出社会科学家相对更多。另一方面,国家及社会各界应多在管理学、教育学及哲学方面的设立优秀成果奖或增加奖励的数量,以促进整个人文社会学科群的良性、健康、快速发展,从而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发展和繁荣。
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所属学科门类分布
序号 |
学科门类 |
人数 |
1 |
法学 |
111 |
2 |
文学 |
100 |
3 |
历史学 |
95 |
4 |
经济学 |
93 |
5 |
哲学 |
52 |
6 |
管理学 |
28 |
7 |
教育学 |
27 |
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所属一级学科(前10)
序号 |
学科门类 |
一级学科 |
人数 |
1 |
历史学 |
历史学 |
95 |
2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69 |
3 |
哲学 |
哲学 |
52 |
4 |
经济学 |
理论经济学 |
47 |
5 |
经济学 |
应用经济学 |
45 |
6 |
法学 |
法学 |
41 |
7 |
法学 |
政治学 |
36 |
8 |
教育学 |
教育学 |
20 |
9 |
法学 |
社会学 |
16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 |
16 |
遴选标准强调学者的“学术成就”而非“社会知名度”
蔡言厚教授表示,开展杰出社会科学家遴选工作,国内很多学者在此之前都提出过类似设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无人具体开展此项工作。自2002年课题组开展大学评价研究工作开始的同时,就试图扭转当前我国大学评价、学科评估中存在的“重理轻文”问题。2006年课题组着手开展“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的遴选工作,在经过内部充分讨论、外部多方征求意见基础上,最终确定了现在的遴选评价标准,也是遏制大学评价中重理轻文的一种尝试。当然,需要指出是,作为首次提出的遴选标准必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希望能得到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课题组将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批评和意见,进行调整和完善。
在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遴选的结果上课题组坚持统一遴选标准,以确保在本次确定遴选标准框架下结果的公正性。一些具有较高学术研究水平的学者没有入选“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如教育学领域的潘懋元教授;经济学领域的吴敬琏、邹恒甫教授;法学领域的公丕祥教授,等等。原因有以下几点:(1)此次遴选指标的覆盖范围相对较窄。(2)由于时间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现在暂时未采用“同行评价”(既同行专家投票评选)。(3)遴选标准强调学者学术成就而非社会知名度。如目前因在CCTV《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三国”和“论语”而人气超旺的易中天、于丹等人,虽然具有极高社会影响力,但学术业绩没有进入本次遴选指标,故均没有入选。
建议国家尽快建立国家级社会科学奖励制度,控制学科奖励数量、提高奖励质量
蔡言厚教授指出,此次遴选采用成果评价仅有国家社会基金奖和高校社科优秀奖的重大奖励成果,一些在某学科领域内较有影响力的基金奖因为评奖数量过多、奖励没分等级等原因暂未被采纳,从而使一些学者未被纳入最终名单。这一事实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机制存在缺陷亟待改进。因此,建议国家尽快整合资源,建立国家级的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制度,以提高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奖励表彰的质量、效果、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控制和调整单个学科设立内部奖项的数量,提高各奖项的质量,并规范设立人文社会科学单个学科群的国家级荣誉奖励的数量和标准,宁缺勿滥。
自2002年起“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以衡量高校科学与人才的贡献能力为评价目标连续6年开展中国大学评价研究工作。《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总编赵德国、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云南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冯用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青年学者王凌峰和中国校友会网刘明等共同执笔完成,读者想了解报告全部内容请在中国校友会网(http://www.cuaa.net)等网站下载。